三. 兴化人总是自豪地以板桥故里而自称
从东城外大街晃悠着出来,我们便看到了赵朴初题写的“郑板桥故居”
快要下班的时候了,工作人员看我们是外来游客,特地为我们留了一下,仿佛是好客的主人留着的宝贝非要请我们殷殷地看完
人和人之间做到心灵的相通很难,相惜更难,那么相知呢?我不懂
相遇就已经是很不错的了
芸芸众生中,匆匆的相遇本就不容易,再求,既是贪心
是的,这是大哥的处事原则,朋友不多,也从不出去应酬,守着自己的小家庭,尽量做到自给自足
但当我哀伤隐鼠,给它报仇的功夫,部分又在渴仰着画图的《山海经》了
这渴仰是从一个远房的叔公⑾惹起来的
他是一个胖胖的、慈祥的老翁,爱种一点花木,如金粟兰、茉莉花之类,再有极端罕见的,传闻从北边带回去的马缨花
他的太太却正差异,什么也莫明其妙,曾将晒衣物的竹竿搁在金粟兰的枝条上,枝折了,还要愤愤地谩骂道:“尸身!”这老翁是个宁静者,由于无人可谈,就很爱和儿童们来往,偶尔几乎称咱们为“小友”
在咱们聚族而居的宅子里,惟有他书多,并且更加
制艺和试帖诗,天然也是有的;但我却只在他的书房里,瞥见过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再有很多花样很生的书本
我其时最爱看的是《老花镜》⒁,上头有很多图
他说给我听,已经有过一部画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包车型的士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党羽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看成眼睛的怪物,……怅然此刻不领会放在何处了
从民居中的小路穿过,很快就来到了沱江的上游,当地人在那里建了一坐小水电站
江边码头上有几个女人或洗菜或洗衣,几个小孩在一边围着一条小狗戏闹
往下走不远,这种平和的自然景观就不存在了
沿江而建的古城墙虽始于1715年,但已被修整得像新的一样,早已看不到一点苍桑的感觉
才拍了几张照片,相机没电了
在找电池的路上无意中来到了民国第一任民选总理熊希龄的故居,故居不是很大但比较精致,旁边不远处有个小铺专卖旧货的,看到一枚69年的毛主席像章,也不知道是真是假,正好我的军装上需要,请请了过来
再前行不远,一家大门口的几个字吸引了我“大炮在此,百无禁忌”,我似乎记得在什么书或报上看到过介绍,这是一幢普通的民宅,进得门来也没看到有人,两边墙上挂了几幅有点旧的染布
走到里边才看到有一60左右的老者在那里养神呢,于是闲聊几句
也许是很少有游人进来亦或本来就是这般热情,他起身带我来到二楼的染布工作间
进门的正墙上正是那“大炮在此百无禁忌”和大炮的画像,字和画都是著名画家黄永玉先生作的,旁边是画家和我身边这位主人的合影,原来这位正是有名的染画大师刘大炮先生
我还在四处观望的时候,主人已把他的大作展示了一部份在工作台上,我并不懂这种染布艺术,老先生倒也不像是在推销,只是述说一些他的成就,但我分明感觉到了他的一丝无奈
是呀,他的作品被国内外众多的收藏家收藏,还被中央美院请去做过多次表演,但在一般如我这样的游客中,又有几人能带它回家呢
下楼时看到楼有不少像我们小时候玩过石锁样的东西,大炮先生告诉我那是在染布时用来压布用的,不过旁边还真的有一对石锁在那里,看得出那是很久没人动过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