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话不多说,诚心来玩的,支持一切验证 安全信誉随你考验
加不上微信就加QQ417554544如果添加频繁就换一个
…沿着西河的水,我走到四方街上,看见一个纳西族老人坐有河边的花坛上,手里拿着一个铜制的水烟壶吸烟
淡淡的青烟从他的头上慢慢地飘起,他不时自言自语地说话,他说些什么,我一点也不知道,但我知道,他说的是纳西话
在老人的旁边不远处,就有好几家茶座,茶座的门面上,都写着一排一排的英文字母,挂着一些在我们来说是很不起眼的旧草帽、破水瓢、收获不久的玉米和辣椒
茶座里面的客人大多是外国人,我的印象里,是一家面临西河“樱花酒巴”里的客人最多,他们都是蓝眼睛,高鼻子,端着一杯也不知是什么品牌的茶水,面对着西河水发愣
他们在小茶座里营造一种高雅的气氛,好象是什么也不想,也好象是在表示他们什么都有了…
在读中学的一个雨天,班主任家中临时有事,于是让我们自习
我们几个同学跑到教室的最后一排谈论古诗
看着窗外的细雨菲菲,有人偶然说起那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大家不禁被诗里的意境打动
大家纷纷对诗意妄加评测,有人甚至对“多少”二字进行反复的推敲,说:既然前半句说了是四百八十寺,那么后面的楼台不管怎么多,也不应该多过这个数
引得大家狂笑不止
说到这里,我们也很替牛郎、董永们悲哀,在天上的神女身边生活,过男耕女织的生活,这样的爱情公平吗?他们有没有男人的自卑,是不是整天战战兢兢的说着话,走着路,是不是在过年祭祀的时候突然意识到自己膜拜的神灵就是自己的岳父或者岳母?当然,传说只是传说,是人们的一种精神漫游:从道德的层面来说,人们张扬着中华的传统美德
从心理的层面说,这些传说只不过是农家男子的自我安慰,精神意
他形单影只
翻阅黄历,已是历年无期
盘点盘点过去,书写书写未来,预测遥远而渺茫的希望
身心疲惫,单薄消瘦,却并不憔悴,衣带渐宽更不御寒
其药理功效,《本草纲目》也有记载:“甘清无毒,滑肠,化痰,去暴热,利水道,令人睡,补五脏不足
”可见,蕨菜为山中奇珍,是当之无愧的
我国人民采食蕨菜之风渊源久远,大约可追溯到三、四千年前
《诗经》中就有“陟彼南山,言采其蕨”的诗句
《史记?伯夷列传》记载了“不食周粟”的典故,说当初伯夷、叔齐辞让王位,叩马谏阻武王伐纣,在周灭商后,不肯归顺,逃居首阳山,以蕨菜为食,不食周粟,最后饿死
有人据此推说伯夷、叔齐是我国最早食蕨菜的人,不管这可不可信,我倒以为这个“不食周粟”的历史典故,教人要有气节,是值得讴歌的
《晋书》上还有个张翰曾因想食家乡的蕨菜而义无反顾地辞官归里的故事
张翰在京都洛阳是个重权在握的大官,也是当时才情高卓的名士
一天,春风乍起,他不禁想起了姑苏故里的蕨菜、莼羹、鲈鱼脍,便对老乡顾荣说:“人生贵适志,何能羁官数千里,以要名乎?我本山林间人,无望于时,去矣,采南山蕨,饮三江水也
”于是果真辞官回乡
张翰的闲达,赋予了蕨菜一种内敛的品性
至于蕨菜最后登堂入室,成为朝廷贡品,据传由清康熙始
二百多年前,康熙皇帝去木兰围场狩猎,途经六旗三十六营的金凤营时,当地头领用蕨菜和山鸡片制作了一道菜肴,康熙吃后,觉得滑嫩可口,非常高兴并赏赐了头人和厨子
从此,蕨菜被列为朝廷贡品,每年各地官员都要选择“茎色青紫,肥润”的蕨菜贡奉朝廷
蕨菜所以从平常的野菜变为山珍,从底层人民度荒救命的食物成为高档宴席的上等采肴,全是仗了它的功效
在众多的野菜当中,蕨菜的两大功效是其它的野菜所不能及的
一是它的利用价值高
蕨菜可谓全身是宝,菜、粮、药的品质兼有
单是营养,它除含淀粉、脂肪、蛋白质外,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它还用作工业原料,全株可提取单宁,其纤维可制缆绳和造纸,其干叶烧成灰,是陶瓷工业中的重要原料之一,可防止陶坯裂缝
因此说蕨菜全身都是宝,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二是它的食用方法多
可炝,可炒,可煮,可炖,可烧汤,可凉拌,可生吃,可干吃,可腌了吃,尽随人意吧
而它清脆鲜嫩、入口滑爽、清新味美、淡香悠长的独特风味,却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正是蕨菜这种平常随便的特性,使它走向大众化,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今天,蕨菜不仅受到国人的喜爱,也得到韩国、日本等东南亚很多国家人民的青睐,已成为世人公认的天然绿色健康食品,被人们争相追捧,成为餐桌文化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蕨菜虽是山珍,但今天仍没有人特意去种,它仍在野外顽强地生存,性情随和,本质本土,所以还是野菜
我想,当初,蕨菜不经意地生长着,恐怕只是为了与普通的生命一样,完成一个生命的过程,至于日后会有这么高的身价,它肯定是始料不及的
因此,有些事情,不必刻意求之,顺其自然,比什么都好
这,就是我从食蕨中悟出的做人的道理
(沈茂昀)